教学管理

《非遗文化创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张静工作室》建设项目展示
发布时间:2022/12/6 20:05:23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630

展示目录

一、工作室介绍

二、名师简介

三、团队组成

四、建设重要成果展示

五、建设成效相关图片展示

六、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展示内容

一、工作室介绍

1、建设过程

2018年9月,《官网万博app职业教育非遗文化创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张静工作室》正式立项,学校划拨专项资金启动建设。在艺术学部的支持下,在南七号楼7500教室开始建设,有100平方米,利用项目资金装饰工作环境、购置工作台、设备工具耗材及木料等,招募学生成员,建立工作室运行团队,申报学生社团、开设兴趣班等一系列活动,从软硬件方面建设起“非遗文创设计工作室”校内实践基地。后来因教学原因,搬迁至南七号楼的7104教室,便于与学部其他实验室集中管理。工作室的教学管理形成良性循环运行管理模式,保障了各种实践项目的开展和实施。

目前工作室配套工具和设施基本齐全,结合其他实验室和场地,可同时提供40人左右的活动开展,曾举办三年的科技节木艺大赛或体验活动,也曾举办过九个高校教师的木艺体验和交流活动。

2、运行管理

工作室建设完成后,2019年组织学生骨干申报建设大学生“非遗文创社团”,依托工作室面对全校定期开设兴趣班,每周2次木艺课程一直坚持至今。兴趣班学员有严格的考勤制定,每学期师生开展开班仪式和结业典礼、顺利完成排序任务,并结业作业,颁发结业证书,上面写明培训内容和课时,可以通过证书置换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学分,将工作室的人才培养与学校选修课程挂钩,同时,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根据自己需求,可以在工作室完成毕业设计相关制作,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体验了传统木艺手工课程的快乐,又与高校教育体系产生关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工作室教师团队和企业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主持人张静和吴琼负责主持及安排校外实践活动,钱宇、尚端武负责课外科技竞赛主题内容的指导和策划,吴琼、王坛负责指导大赛艺术设计指导与相关事务的协调,袁帅、张纯负责课外科技竞赛多媒体拍摄与制作。

学生成员按岗位职责进行分工,有负责运行管理人员、技术设备维护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外联交流人员、多媒体拍摄级制作人员、宣传人员等多个岗位,学生成员各负其责,又相互合作配合,共同参加过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

利用工作室的实践活动不断培养了骨干成员参与教学和管理。在不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人员采用老带新,形成良性循环,使更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参与实践项目的机会。

工作室以公司形式运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有管理岗位架构,分别有具体的岗位职责,工作室学生成员选拔有规范的程序,每年通过老成员推荐、教师成员考评考核加入,每次教学过程会采用图片、视频和文字总结等形式进行记录,并经常在城院工作室公众号上进行发布。对学生成员采取定期考核考核,对运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保证了工作室的良性运行。

3、运行现状

工作室包括非遗技能传承和利用互联网传播传统技艺两个方面的发展。传承主要开展传统木雕和现代木艺创作、木艺技艺学习、实习实训、木艺培训教学等;传播主要是以线上推广,线上内容制作,活动策划,传统手工艺ip孵化,新媒体运营等。大学生学生成员每年从高到低,老带新形成梯队形式,人数基本稳定在15-18人左右,工作室实行公司制管理模式,指导学生按公司流程进行管理运行,自2018年以来,工作室每周都开展兴趣班活动,以及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2018年开始,对大学生成员进行教学和管理及运营人才的培养,团队的凝炼,开展了很多社会公益活动,围绕“现代特色手工培训课程”在销售课程上,已进行了线上线下的销售推广和运营方式;在产品服务上,有成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运营人员保障,特别是围绕项目的长期运行,已形成稳定的团队核心成员和平稳的人员培养传递模式。

2018年开始试运营,2019年期间经过互联网的推广和线下社区运行,开始尝试初创期与市场对接的磨合阶段,逐步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2020年的疫情这一全球性的灾难,对很多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旅游、教育等行业,对本工作室的商业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疫情在国内的控制,很多行业的逐步复兴,本工作室也逐步寻找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十四五规划的出台,新文科建设的推行,对传统文化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视,本项目又有了良好的时代机遇。

4、建设成效

工作室借助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发展,以及目前互联网传播广泛和有效的优势,通过木艺文创产品和课程教学的开发,引导学生线上传播,线下实体产生素材,推广传播传统技艺的同时,积累创业和就业的经验。

依托高校名师工作室的人脉资源,引进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有助于大学生与社会行业的接轨,更好地开展木艺文创产品开发的创新实践。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展示手工技艺制作的魅力,并带领大家体验和感受手工制作的快乐,使人们既零距离感受传统技艺之美,又普及与推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与自媒体平台相结合进行推广和传播,使非遗文创产品知名度得到传播和扩大影响,使木雕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通过围绕木艺文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形成良好的社会传播效益。

通过开展社会活动、讲座及巡展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得到多家媒体的报导,如中国新闻网、凤凰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电视台新闻频道等,以及今日头条、微博等自媒体的传播,使传统技艺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有更多的人想学习传统特色手工技艺,更是得到高校大学生的热捧。

二、名师简介

本工作室主持人张静,武汉城市学院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武汉传媒学院特聘教授,2019年被授予省非遗项目《武汉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师从省工艺大师邓道航,专业从事木雕三十多年。2018年入选“第二批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2003年开始在高校从事动画专业教学至今。2018年开始,主持高校《非遗文创艺术设计工作室》,利用高校平台进行传承传播;2020年,受邀入驻青山区钢花南苑《张静工作室》,在社区开展武汉木雕创作、研习及传承与传播。

木雕作品曾先后获得轻工业联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米兰设计周国家级三等奖,以及其他国家级、省市级多项奖项。写作出版2本专著,主持完成多项省市级教科研项目,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和作品。专著《灵韵艺术的当代探索-武汉木雕传承人的自我口述志》获得武汉市社会哲学成果三等奖。

曾得到中国新闻网、官网“文旅中国”、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武汉电视台、湖北日报和楚天金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专题报道两次被推送学习强国平台。

目前为武汉人事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评委,湖北省艺术设计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技能大赛裁判员,启林教育研究院评委库的专家成员,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武汉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岸区非遗文化读书会会长。

三、团队组成

所申报工作室的专兼职教师11人 ,其中高级职称5人,占比接近50%;研究生7人 ,占64% 。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参编教材10余部。工作室由以下四个类型组成:

1、工作室负责人

工作室负责人张静,双师型教师,既懂教学管理和科研,又熟悉工艺美术行业,曾主持多项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完成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多项省教科研项目的制作,发表过多篇论文或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证书,对组织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都非常熟悉。

有专业建设和校实验室建设经验,曾成功申报动画本科新专业,主持和参与多个实验室建设工作,并有曾在企业主持创办文化创意木艺工作室的经历。

2、特聘顾问

特聘顾问彭红老师,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系主任,多年来,致力于服装服饰研究,并鼓励艺术学部教师从事民间艺术教研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省级多项教科研课题,在研究非遗传统文化及与时尚相结合方面,具有权威性,资深教育教学专家。

特聘顾问万正兰老师,湖北省工艺大师、湖北省民间技能大师,省非遗项目《武汉木雕》的市级传承人,曾担任某职校的客座教授,既是行业专家,又具有高职教学经验,在雕刻技艺和教学上都具有丰富的经验。

3、校内教师成员

钱宇,教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作品)20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5篇,EI等索引论文7篇。主持省厅级项目4项,校级教研和科研项目各2项,第一主编教材1部,作品获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获得2个省级一等奖、国家级2等奖;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2项;

尚端武,副教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和教学经验。主持省级及厅局级课题8项,先后在北大核心及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近40篇,参编教材1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1项,其中《幽默广告图形创意的方法论探究》荣获第二届全国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司授予)。在湖北共青团省委、湖北省教育厅、文化厅等主办的“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连续三年获得二、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连续五年获得二、三等奖共8项;连续多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广赛”获奖多项;

吴琼,学部副书记,作为管理学生实践活动的负责人,每年考察和推动校企合作,联系学生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各项学生实践活动。主持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美筑校园--“四位一体”机制下民办高校美育创新工作室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武汉城市学院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视角下艺术学部“聚匠设计”创业苗圃的实践研究》,在研课题如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美丽效应”——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美育”社会公益服务实践的品牌化建设与研究》和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武汉城市学院-优能高教就业实习基地项目》等。

袁帅,动画系主任,曾发表多篇专业论文,有主持或参与省级和校级多个项目的教科研经验。专业能力强,在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指导学生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指导学生参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多项等级证书。在工作室的自媒体资源建设方面,经常对学生拍摄、剪辑、制作发布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自媒体传播的实践活动。

王坛,助教,曾获得多个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奖。参与编写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书籍之贝雕》的部分参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国家传统工艺(荆州)工作站调研活动,参与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等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活动担任少儿美术教学教研人员,负责美术课程的设计与研发工作,熟悉市场上的美术教育模式及课程产品。曾参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邓道航抢救性记录工程”第二期横向课题中,完成图文资料整理、后期剪辑等工作。

张纯,助教,有丰富的影视拍摄和后期制作经验,也曾主持或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曾参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邓道航抢救性记录工程”第二期横向课题中,拍摄记录传承人访谈视频。在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参赛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中国好创意等获得多个奖项。

4、校外企业成员

郑书敏,武昌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兼任武汉朱红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时刻与市场结合,把握行业最新动向,有利于工作室发展过程中,把握非遗文创产品针对市场具有准确的定位,并且为工作室引流企业中广泛的客户群体资源。

张晶,武汉市青山区楚兮木艺工作坊项目总监,助理社会工作师,武汉木雕第七代传承人。要将传统技艺与自媒体平台相结合,将对工作室和工作室设计制作的文化创意产品在网络上传播和销售,使非遗文创产品知名度得到传播和扩大影响,使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以上四种类型的工作室成员组成,各具特色,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了一个具有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特色团队。

在团队建设方面,工作室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武汉理工大学)中心、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江岸区文化与旅游局等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并聘请高校教授、非遗传承人、文化产业的专家等组建专家团队,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艺术设计创新创意能力及教科研水平。

四、建设成果展示

1、教师相关的教科研成果

1)张静主持湖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培养原创自媒体平台助力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研究》,2020年结题

2)张静主持2021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市文化遗产视野下武汉木雕传承人口述志研究》,在研

3)张静主持2021年武汉木雕传承人口述志研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基金项目),2022年结题

4)张静专著《灵韵艺术的当代探索 ——武汉木雕传承人的自我口述志》获得武汉市第十八次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5)张静专著《灵韵艺术的当代探索 ——武汉木雕传承人的自我口述志》2021年出版

6)钱宇主持2019年第一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高校文创人才培养视域下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2021年结题

7)钱宇 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荆楚文化融入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0年已结题

8)钱宇.论文《民族文化创新视阈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获省级二等奖。

9)尚端武(序1)主持省职教学会重点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 “双创” 实践能力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21年结题

10)尚端武(序1)主持湖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微时代视域下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的现状审视及其育人长效机制研究》,2021年结题

11)尚端武(序1)主持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现实审视及开发性保护研究》,2021年结题

12)吴琼主持《美筑校园---“四位一体”机制下民办高校美育创新工作室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育厅,2021年结题

13)吴琼参与《美丽效应—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美育”社会公益服务实践的品牌化建设与研究》湖北省教育厅,在研

14)吴琼主持《“三融合”育人模式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实践研究》湖北省教育厅,在研

15)吴琼《美筑校园---“四位一体”机制下民办高校美育创新工作室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第七届湖北省大生艺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评选一等奖

2、指导学生参赛获奖

1)张静、吴琼等指导学生团队参加“湖北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果展”获得一等奖;

2)袁帅指导学生团队参加“湖北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果展”获三等奖

3)张静、王坛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获得三等奖

4)袁帅、张纯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获得省级三等奖

5)钱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获得1个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

6)尚端武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共8项

7)袁帅、张静分别指导学生参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8)王坛、张纯分别指导学生参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3、指导学生项目研究

1)张静、尚端武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依托校名师工作室开展木艺文创产品开发的创新研究》

2)张静等指导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现代文创式木艺手工培训课程商业推广的创新实践》正在结题

3)张静、张纯指导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依托“传承人口述志研究”项目开展非遗抢救性记录片创作的创新实践》正在结题

4)钱宇指导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项目“灵秀设计云展示公众号平台的创建与推广”

5)钱宇指导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基于湖北省博物馆文创的设计产品开发研究与实践”

6)袁帅等指导学生开展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

4、主要成果图片

1)张静主持湖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培养原创自媒体平台助力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研究》,2020年结题

2)张静专著《灵韵艺术的当代探索 ——武汉木雕传承人的自我口述志》获得武汉市第十八次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3)张静专著《灵韵艺术的当代探索 ——武汉木雕传承人的自我口述志》2021年出版

4)钱宇主持2019年第一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高校文创人才培养视域下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2021年结题

5)钱宇.论文《民族文化创新视阈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二等奖,2020.12。主办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6)尚端武主持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下的设计学专业“双师型、双能型”万博篮球比分建设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7)尚端武主持2017年湖北省教育规划项目《微时代视域下民族传统艺术校园传承的现状审视及其育人长效机制研究》,已结题

8)吴琼主持《美筑校园---“四位一体”机制下民办高校美育创新工作室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育厅

9)吴琼主持《“三融合”育人模式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实践研究》湖北省教育厅

10)吴琼《美筑校园---“四位一体”机制下民办高校美育创新工作室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第七届湖北省大生艺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评选一等奖

指导学生参赛获奖

1)张静、吴琼等指导学生团队分别参加“湖北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果展”获得一等奖

2)袁帅指导学生团队参加“湖北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果展”获得三等奖

3)张静、袁帅指导学生参赛“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艺术实践工作坊”,获得省级一等奖

4)张静、王坛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获得省级三等奖

5)袁帅、张纯、张静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获得省级三等奖

6)钱宇指导学生团队参加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

7)钱宇指导学生团队参加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2019年11月

8)钱宇、肖莹颖指导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2021年5月

9)尚端武指导学生参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获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奖

10)袁帅指导学生参赛“第八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获得国家级二、三等奖

12)王坛、张纯分别指导学生参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3、指导学生项目研究

1)张静指导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依托校名师工作室开展木艺文创产品开发的创新研究》,已结题

2)张静指导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现代文创式木艺手工培训课程商业推广的创新实践》正在结题

3)张静指导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依托“传承人口述志研究”项目开展非遗抢救性记录片创作的创新实践》正在结题

4)钱宇指导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项目“灵秀设计云展示公众号平台的创建与推广”,编号:202013235004。已结题

5)钱宇指导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基于湖北省博物馆文创的设计产品开发研究与实践”,编号:201813235006。已结题

6)袁帅等指导学生开展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在研

五、建设成效相关图片展示

1、校内非遗文创工作室建设情况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青山区钢花南苑社区“张静工作室”

3、2019年、2021、2022年在高校举办科技节木艺大赛或体验活动

4、带领大学生团队在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5、商业活动协议书:2份

6、社区提供的社会实践证明:3份

7、信息化资源建设及互联网推广应用 1套

8、各种媒体对实践活动相关报道

湖北省美术馆开展“木作时光”的木艺体验活动

湖北省美术馆官方网站报道,2022910日,项目团队在张静老师带领下,在湖北省美术馆开展“木作时光”的木艺体验活动

《武汉都市圈爱心妈妈联盟开展暑期关爱儿童“彩虹行动”》

人民日报报道,2022825日,《武汉都市圈爱心妈妈联盟开展暑期关爱儿童“彩虹行动”》,报道中提到张静老师带领大学生成员们在青山区钢花南苑开展的木艺体验活动。

该活动也得到武汉广播电视台的采访报道

华侨城国际化社区非遗木雕双语亲子体验课

东湖云益社会组织公众号报道,2022622张静老师带领成员们在青山区华侨城国际化社区开展的木艺体验活动。

青山区钢花南苑生肖老虎趣味手工课

武汉城市学院官网报道,202283日,该报道题为《快乐一夏不负所托——我校师生参加2022年武汉市青少年寒暑假社区托管项目》,其中报道了张静老师指导学生成员开发生肖趣味老虎的手工课程。

团队参赛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获一等奖

202125日,武汉城市学院官网对团队参赛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获得省级一等奖进行了报道。

20201210日,美筑校园公众号的报道

城院工作室公众号关于线上线下活动的报道

举办第十六届科技文化节非遗木艺作品展及创意大赛

20211014日,美筑校园公众号对第十六届科技文化节非遗木艺作品展及创意大赛的报道

武汉城市学院官网对学生在暑期志愿者服务及趣味手工课的报道

20220803,武汉城市学院官网对团队学生在暑期志愿者服务及趣味手工课进行了报道:

武汉城市学院官网对在红安校区开展科技节的报道

20221104,武汉城市学院官网对团队对在红安校区开展科技节进行了报道:

武汉城市学院官网对在红安校区开展兴趣班的报道

20221115,武汉城市学院官网对团队对在红安校区开展兴趣班活动进行了报道:

  • 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本项目从2018年9月至今,经过四年多的建设,顺利完成各项预期目标,并取得众多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与预期计划和目标相比较,本项目已经超额完成了原定计划和目标。具体如下:

1.以此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

在加强专业建设方面,依托工作室,组建了专业教生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大学生长期给社区小朋友开展手工体验课教学,锻炼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精英,以点带面——实施精英班教学,普及非遗技能

为了确保武汉木雕非遗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工作室采取企业管理运行模式,团队开展社团建设,坚持每学期对全校开设木艺兴趣班,每周两次开展木艺教学实践活动。同时,通过兴趣班选拔精英人才进人工作室,锻炼各方面综合能力,培养骨干成员,对新兴趣班学员进行教学和管理,以点带面普及非遗技能,加快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3.校企合作,深入开展——联合培训高素质技能人才

以工作室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与青山区钢花南苑社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加强了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并组织学生参加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践,在社区建立实习基地,不定期带领学生在社区开展体验课程教学实践,以及在社会文化机构开展体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不断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

4.以研促教,科研兴系——带头承担教科研工作

项目主持人带领团队以研促教,科研兴系,带头承担教科研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与项目相关的省级、校级教科研课题7项、在国家级及省级期刊上发表项目研究相关的论文研究论文12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3项,并出版专著2本,工作室成员带动和提升艺术专业的科研教改能力;同时,多次积极组织工作室成员参加非遗文化创意专业论坛等学习交流活动。

项目组通过开展社会活动、讲座等实践活动,相关事迹得到国家级、省市级多家媒体的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对武汉木雕及非遗文化的推广起到很大的传播效应。

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本项目研究已超额完成预定任务。

存在的问题:

1.项目成员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工作室的实践活动和项目,需要指导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主持人张静这几年时间、精力还有经济上有很多付出。但有些项目成员因课程任务重、工作繁忙,以及业余时间精力有限,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可能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2.经费不足带领的困扰

由于学校提供的经费不足,在运行过程中,制约了一些很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目前工作室所使用的工具设备耗损严重,没有经费更新和购置,不利于今后很多实践活动的继续开展。

3.疫情影响社会化实践

2018年开始试运营,2019年期间经过互联网的推广和线下社区运行,逐步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2020年的疫情这一全球性的灾难,对很多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旅游、教育等行业,对本项目在社会的实践运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工作室成立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情况

本项目以省级非遗项目《武汉木雕》技艺为主导,利用高校非遗文创工作室为载体对大学生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主持人和团队成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依托《非遗文创艺术设计张静工作室》从各方面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本项目要是利用高校非遗工作室在进行一些研发和实践,目前主要成员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给校大学生提供了参与项目运行的实战机会,培养了他们教学、管理、运营的各项能力,为他们毕业后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前铺设了道路。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工作

主持人和团队成员从各方面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研究活动。主持人在高校创办《非遗文创艺术设计张静工作室》,利用高校教师和非遗传承人的双重身份,依托工作室在高校长期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受邀在社区建立“张静工作室”,进行非遗传承传播的同时,带领大学生在社会开展公益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工作室进行社团建设,教师团队指导工作室的学生骨干申报建设社团,面向全校学生通过加入社团,以社团形式长期开展非遗木艺文创兴趣班教学活动。每周开展两次兴趣班活动一直持续至今,开班和结课仪式、发培训证书,并将实践与选修课程结合,培训证书可以可以置换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学分,吸引了全校各种专业学生参加。

工作室四年期间结合学校科技节活动,分别开展了三次的木艺创意体验活动大赛,实现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充分展现本工作室建设及非遗传承项目的建设成果。

特别是今年科技节在红安新校区开展的木艺体验科技节活动,丰富了大一新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该校区大学生们的高度欢迎。工作室也在红安校区开设了分工作室,来满足新校区学生们的精神需求。

2、专业建设

1)专业人才培养

2018年开始,专业建设方面注重教学管理及运营人才的培养。以工作室为载体进行管理、教学、创新创意人才培养。项目团队通过培养学生骨干团队,逐步形成管理、教学人才,指导学生进行木艺文创课程开发,并在社区进行特色手工体验课程的运营活动,丰富社区各种群体需求的文化娱乐生活,以引导学生推广传播传统技艺的同时,能积累创业和就业的经验,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未来在文化传统技艺方面创业或就业,直接或间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方面,有成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运营人员保障,特别是围绕项目的长期运行,已形成稳定的团队核心成员和平稳的人员培养传递模式。

几年来,本项目通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机互动和相互支撑,提高了工作室的建设水平,在高校培养了众多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对高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校内外实践场地建设

校内实践场地建设——非遗文创设计工作室

本项目2018年立项后,在艺术学部的支持下,在南七号楼7500教室开始建设,有100平方米,利用项目资金装饰工作环境、购置工作台、设备工具耗材及木料等,招募学生成员,建立工作室运行团队,申报学生社团、开设兴趣班等一系列活动,从软硬件方面建设起“非遗文创设计工作室”校内实践基地。后面所有的项目实践活动都是依托校内“非遗文创设计工作室”为基地而开展,形成良性循环运行管理模式,保障了项目研究的开展和实施。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社区张静工作室

项目主持人张静,2020年受邀入驻其家所在的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南苑社区,建有“张静工作室”,为社区居民开展非遗传播活动。与此同时,以校外基地形式与武汉城市学院形成校企合作基地,同时也成为本项目的校外实践基地,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各种资源条件。

4)社会实践资源建设方面

课程负责人张静,同时为省非遗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社会身份为课程带来所需的非遗技艺项目和行业师资资源等。

艺术学部学部主任何方教授引入武汉理工大学的湖北省非遗中心基地资源,给项目带来很多社会资源。

5)团队凝练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项目开展过程中,随着有些成员因各种原因而离开,项目组通过各种实践运行吸收新成员加入,特别是吸收年轻老师的加入并加以培养,多层次是组合形成良好的研究团队,使项目研究更加多元化,充满创新活力。

同时,主持人和团队成员在近些年的教科研和教学过程中,围绕项目实践相关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众多成果,教科研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

3、课程建设

1)在课程开发方面。工作室通过长期开展兴趣班、与社区合作开展体验课程公益教学等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系列手工课,这些课程内容一是来源于艺术专业中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二是创新开发传统手工艺项目。

通过省非遗项目《武汉木雕》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张静老师传授木雕技艺、指导团队围绕木艺课程开发的系列创意手工类课程,主要开发的课程有:

高校开展的木艺兴趣班系列课程:杯垫、小木马、创意簪子、圆雕动物、鲁班锁、小八叉板凳、浮雕装饰、创意创作等等

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少儿木艺制作课程、木工坊亲子互动课程、成人木雕课程等课程的系列产品,作为文化服务产品。

2)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通过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特色手工课程创新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并通过团队建设,形成特色手工课程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项目团队的特色手工课课程建设,形成由教师指导,学生骨干成员自己实践教学和管理的运行模式。

3)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目前已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建设了《创新创业实践(特色手工课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资源,及《荆风楚韵民间艺术鉴赏》《构成艺术》等相关拓展课程,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

2018年6月至今,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院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荆风楚韵民间艺术鉴赏》,已上线在互联网上分享。

2022年6月,本项目与社区合作实际运行两年多时间后,本项目负责人所主持的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特色手工课创新创业实践》立项校级一流课程,主要团队成员袁帅、王坛、张纯等都是本项目的重要成员,将在以后建设得更加完善和成熟。

4、校企合作项目建设

项目研究过程中,先后与湖北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物外书店、郑州师范学院、武汉城市学院、楚兮木艺非遗文创工作室、武汉广推手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武汉上壹嘉赢传媒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多次带领大学生实践开发手工课程,以及开展特色手工制作的教学推广活动。

特别是2018年至2019年,与湖北美术馆进行为期一年的校企合作,受邀参与国家级工艺项目-民艺坊传统公益传播项目,已在美术馆、社区、等多个场地开展了《木艺手工实践活动》的公益传播,对社会传播武汉木雕与现代手工结合的木艺技艺活动,直接受益者有一千多人,每场活动都受到好评,民众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2018年10月开始与湖北博物馆合作开发文博旅游纪念品,目前已开发四个系列的文创产品在博物馆长期销售。

2020年至今,项目负责人张静受邀在在青山区钢化南苑社区成立《张静工作室》,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社区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为本项目长期开展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开展志愿者公益服务实践提供了保障。

目前,正在与东湖风景区的“咖啡小镇”创意产业园洽谈合作,将在那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长期开展商业化合作,为本项目创业实践在商业营销运作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5、信息化建设

1)网上教学资源建设

已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建设了《创新创业实践(特色手工课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资源,及《荆风楚韵民间艺术鉴赏》《构成艺术》等相关拓展课程,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

2)自媒体传播资源建设

已在多个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拓展学习案例发布,提高了课程的社会影响力。

其中《城院非遗工作室》公众号19年建设至今,动态发布对外宣传工作以及工作室相关实践信息。

6、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设

在实践环节中,对过程管理严格,有规范的考核标准。本工作室2019年建设非遗文创社团,面对全校开设兴趣班,每周2次木艺课程一直坚持至今,兴趣班学员有严格的考勤制定,每学期师生开展开班仪式和结业典礼、顺利完成排序任务,并结业作业,颁发结业证书,上面写明培训内容和课时,可以通过证书置换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学分,将工作室的人才培养与学校选修课程挂钩,同时,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根据自己需求,可以在工作室完成毕业设计相关制作,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体验了传统木艺手工课程的快乐,又与高校教育体系产生关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工作室以公司形式运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有管理岗位架构,分别有具体的岗位职责,工作室学生成员选拔有规范的程序,每年通过老成员推荐、教师成员考评考核加入,每次教学过程会采用图片、视频和文字总结等形式进行记录,并经常在城院工作室公众号上进行发布。有问题及时调整,考核成果可借鉴可监督。

7、人才培养成效

2018年以来,主持人张静指导学生团队分别参加“湖北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果展”以及参加“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艺术实践工作坊”,均获得一等奖。指导学生团队完成1项国家级、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获得三等奖,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省级设计大赛,获多个证书。

钱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获得2个省级一等奖、国家级2等奖;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2项;

尚端武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共8项;

吴琼分别指导学生团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参加2018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均获得铜奖。

袁帅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获得省级三等奖、指导学生开展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参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分别获多项一、二、三等奖。

王坛,张纯分别指导学生参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并主持开展武汉城市学院第十七届科技文化节活动。

8、社会服务

利用本项目工作室建设丰富的师资和培养的学生人才与课程资源,辐射带动了对多个社区和社会文化场所开展的公益服务和商业化探索,开展了基于《武汉木雕》非遗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

2019年以来,项目组主要成员分别分别受邀与江岸区、华侨城社区、铁机路保利花园社区、物外书店、泛海书店嘉鱼乡中学等开展特色手工课公益教学实践活动等,以青山区钢花南苑社区为校外实践基地,长期为社区居民及寒暑假托管小朋友开展了系列手工制作活动等。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优势,通过设计开发特色手工课程为社区居民服务,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文化服务内容,增强文化影响力。

同时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力量,通过在校期间的志愿者公益服务实践活动,提高为社会公益服务的意识,为以后在公益性方面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加强了志愿者社区队伍的建设。

9、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本项目资金管理规范。学校分为两次共拨款4万元经费,用于本项目工作室建设所用。所拨款资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配件耗材、木料以及装修设计,超过800元以上的工具设备及设施等,会与后勤管理部门验收并开入库单,每笔经费都有发票和转账记录。

由于本项目主要以木艺制作为主,木艺制作流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木工的专业设备、工具、配件、耗材等也多。同时,每学期面向全校开设木艺兴趣班,每周两次课程,学生最多时有50多人,因此,工作室逐步配备了可供60多人开课的配套工具、耗材等,特别是木料的消耗特别大。前两年,学校的经费都投入到工作室硬件设备和家具等方面的建设。

后来,经跟学部和学工申请报备,特许每次收取兴趣班学生10元钱一次的木料和耗材及工具耗损费用,所收费用有专门的学生担任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由老师审批后,学生进行开支等。每学期末结业大会时对学生公开进行财务收支情况公示,向学部和学工汇报等。

四年期间,教师指导工作室成员学生申报了1个国家级、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资助的资金都投入到工作室的运行中。

三次申报学校科技文化节,三次都获得三等资助,所得到的经费也都用于每次在学校举办木艺创意大赛。

由于经常开展校内外活动、参展参赛等各种实践活动所需开支,经费严重不足,经常由主持人个人填补。

所有经费分为四次报销,所划拨的经费目前已经全部使用完。具体如下:

批准资助金额

40000元

已使用总金额

40000元

经费使用情况

工具耗材设备等

9664元(2018年12月报销)

办公用品、建设费用及设备费

13167.85元(2019年4月报销)

建设费用及设备费

7328元(2019年6月报销)

木料制品及耗材

4460.15(2022年10月,没报销)

合计

40000元

(三)小结

通过四年多的实践研究,项目已完成预期的计划。同时随着研究过程的开展,由于不同因素的变化,给项目团队带来很多困难,但也带来了很多机遇。特别是国家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视,各种扶持政策的相关出台,非遗进校园、“双减”政策后的“双增”、推广社区文化服务建设、注重全社会的美育育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等等,都给本项目建设提供了社会实践的需求和机遇,也为团队成员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本项目依托工作室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行非遗文化传承和自媒体传播,对武汉木雕非遗技艺的推介和传播,推进校园文化创新建设。通过开展社会活动、讲座及巡展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得到多家媒体的报导,如中国新闻网、凤凰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电视台新闻频道等,以及今日头条、微博等自媒体的传播,使传统技艺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有更多的人想学习传统特色手工技艺,更是得到高校大学生的热捧。

通过四年多的研究,工作室的实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项目团队成员利用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创新创意的人才培养,既到达了以美育人的思政教育目标,同时通过带领大学生在社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开拓视野、服务社会,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