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8:30~22:00

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新闻 / 馆员荐书 / 好书推荐书评(三)
好书推荐书评(三)
发布时间:2020/3/31 22:00:36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4164

《自私的基因》书评

本书中作者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道金斯在书中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阅读完了《自私的基因》一书,从中学习到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在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人们生来是自私的。

了解到人类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人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人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必将对自己遭受苦难的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阅读完此书更了解到道金斯的重要思想,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通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妙趣横生的语言让我领会于心。

阅读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升华我们的情操,希望更多的读者读完《自私的基因》后,可以受益匪浅,吸收书中的精华,提升自我的修养和情操。

流通阅览部

邬启州

《将饮茶》书评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我们仨》,《将饮茶》都是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
《将饮茶》并不是真的讲茶,倒是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意味。开篇代序里讲了很长一段与“茶”有关的话“孟婆汤”。喝下孟婆汤,忘了所有的好,所有的寂寥这是里唱的。真的了那一天那一刻那一秒,这茶,喝与不喝也由不得自己。
杨绛书中回忆父亲“补塘”先生,即杨荫杭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一直感动着后世读者。这种温情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至深,杨绛的父亲母亲也是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深入骨髓的家庭涵养影响了她的一生。

杨绛小名阿季,她在回忆自己的父亲杨荫杭的篇幅里讲到,当她考大学在想自己该学什么时,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最相宜的引起我共鸣。日寇空袭苏州时,杨绛母亲不幸患恶疾,不久去世,而当时的杨绛已经陪丈夫钱钟书赴英留学,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她父亲在和妹妹在匆忙中将母亲入殓,将棺材暂放在借来的坟地上,与母亲患难四十年的父亲在荒野中恸哭,他在砖瓦、棺木、石块上写满了自己的名字,以免日后找不寻她。读来让人泪目。战乱年代,即使有头面的大户人家,也尽尝人世态炎凉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有多少共鸣能理解几分

杨绛父亲不喜欢“外孙”“外孙女”“外公”的称呼,他认为没有什么“内孙”“外孙”。他们在乎的应该不单单称是呼这样简单的事情,而是深入内心的男女平等的观念。

文革期间,杨绛和钱钟书被“揪出来”,每天挂着牌子上台被批斗,牌子还需自己制作,她按照规定的尺寸,精工巧制,并在牌子上工工整整用楷书写下他们被强加的所谓“罪名”,然后和钱钟书一起挂着各自的牌子,互相欣赏。佩服先生在人生困境中仍自寻乐趣,乐观豁达。面对别人的百般刁难和侮辱,先生自岿然不动,她说“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一词“岿然不动”,足以显出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甚至在被分配到打扫厕所的差事时,她也感叹自己至少可以不“脱离实际”了,能为“人民服务了”。在文革中,先生内心独白很经典,她认为“我觉得与其骂人,宁可挨骂。因为骂人是自我表演,挨骂是看人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演——表演他们对我的心意,而无意中流露的真情,往往是很耐人寻味的。”这样的想法颇有深度,见解独到,让人称妙,想想又觉得这样认为着实有道理,看着骂人的人如小丑一般的表演,又何尝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蔑视,这比与对方对骂更有威力。

经历大风浪的知识份子,自有一份坚持,对生命本意的坚持。体面的坚持。
最喜欢结尾时的一段话:“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糍糍实实的包心好白菜。”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杨绛先生特别喜欢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诗是杨绛翻译,翻译得绝美,也是她的内心和人生的写照。品读《将饮茶》,同时也是品读一个学者家庭的喜怒哀乐。

流通阅览部

郭琼

《遥远的向日葵地》书评

这本书是由新疆作家李娟写,出版于2017作者李娟,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她的文章基本都是随笔,基于自己生活的真实经历,纪实文学的基础笔调,写边疆风光民俗人情。这本随笔集中的故事,发生在十年前。李娟的母亲在乌伦古河南岸种植了九十亩葵花地。在这片土地上的日子,在李娟的笔下,一一重现。

书中章节,丰富有趣,充满灵性

地窝子外婆的世界,我妈和我叔,写出乌伦古河岸的家常生活,充满作者对家人的。而兔子,丑丑和赛虎,稻草人,鸭子,则写出了生动可爱的生活乐趣,她赋予这些动物甚至稻草人以人类的思想,他们一起在这片被遗忘的荒野上自由生长,尽情释放。不论环境多么荒凉,生存多么艰辛,从不曾放弃对生活的感知和希望。

李娟诚实的写下她的生活,让我们跟随她的笔触,一起进行一场深度的体验

《遥远的向日葵地》我推荐这本书。

流通阅览部

傅湘豫

《老人与海》书评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1952年在古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一幅老人在严峻的自然生存环境中,不畏艰险顽强抗争的动人场景。故事没有多余的铺垫和华丽的修饰。小说以老人圣地亚哥、小孩漫诺林、小船以及大海为背景,描述了经历84天捕捞一无所获的老渔夫,离开相依为伴的孩子,独自驾小船“驶向远方去钓大鱼”,作者以近乎于微雕的手法,极具韵律感的叙事节奏,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饱经风霜而精神矍铄、刚强坚毅的老渔夫,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而又令人揪心的捕鱼历程。

海明威以现实主义的情怀、极具张力的叙事及富有戏剧的处理,向读者提供了富有想象的视觉盛宴,伴随着风和日丽的片刻宁静,随之而来的便是乌云密布、风雨交加以及饥寒交迫之后种种搏斗与抗争。当老人经过种种苦难终于钓到大马林鱼,明知对方力量比他强,还是决定战斗到底。“我跟你战斗到底”他说。等到千辛万苦的把鱼捆绑到船舷边时,情节再度达到高潮“闻腥而动”的鲨鱼穷追不舍、围追堵截、血腥搏杀。当鱼叉、小刀、短棍随着鲨鱼在一片血红中沉入海底,在心力交瘁饥寒交迫的老人,依靠着本能顽强奋力的用舵杀死最后一个敌人,最后在黑夜点点的灯火的指引下,带着巨大的被鲨鱼啃撕的仅剩一具白骨的马林鱼白骨回到岸边,摸索着回到自己的窝棚,疲倦地进入梦境。文章在 “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静静的结束。这种结束却在读者的心中种下一粒想象的希望之种。

《老人与海》荣获1953年的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称赞海明威:《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这种美不仅是文字之美,更富含催人奋进的精神内涵。在当下,面对新冠病毒的艰难时刻,海明威的老人面对困境永不言败,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他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思考更值得今天的人们的思考和学习。

流通阅览部

石秀丽

分享到: